✦✦✦

點擊”https://youtu.be/wYrvAmvWwIw收看影音版本

 

【今日詩歌敬拜】

請用這首詩歌 “生命河水充滿我來敬拜

 

【全年讀經進度】

(用左鍵按下藍色的經文,該段聖經就會自動出現)

 

【今日默想禱讀經文】

王上 18:36-39
   到了獻晚祭的時候,先知以利亞近前來,說:亞伯拉罕、以撒、以色列的神,耶和華啊,求你今日使人知道你是以色列的神,也知道我是你的僕人,又是奉你的命行這一切事。

耶和華啊,求你應允我,應允我!使這民知道你─耶和華是神,又知道是你叫這民的心回轉。

於是,耶和華降下火來,燒盡燔祭、木柴、石頭、塵土,又燒乾溝裡的水。

眾民看見了,就俯伏在地,說:耶和華是神!耶和華是神!

【今日信息】

王上18- 真正回心轉意的三重知道!

By Rev. & Dr. Andrew Tsai

 

   小明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,不太需要人教,就能懂很多的東西。比如,他只看哥哥操作電腦幾次,小小年紀只有七歲,他自己就能打開電腦,並且使用電腦跟朋友聊天。媽媽看了覺得好驚奇,發現現代的孩子比他們當初小時候還要聰明得多。

但是有一件事,媽媽就怎麼想都想不通,那就是媽媽跟小明說了無數次,要他每次看完電視要把電視機關掉才能離開。但是每次他看完電視,卻總是沒有關機就跑掉。於是媽媽要一次又一次地把他叫回來,慎重其事地跟他說,”要作一個負責任的人,是一件很重要的事,知不知道?"小明也總是非常順服的說:『知道啦!』

但是日復一日,同樣的話媽媽每天都要說上好幾次,他也總是回答說,”知道啦!” 這讓媽媽十分沮喪,為什麼他總說知道,卻又似不知道,因為他没有一次做到。好像要讓孩子真正地明白一件事,似登天那麼的難。

以色列人有沒有被教導要好好的愛神,要遠離偶像?我想答案是十分肯定的,因為聖經裡不斷地提到,不斷地說,不下千百次。但是為什麼以色列百姓卻還是做同樣得罪神的事,還是遠離神讓神難過呢?

其實我們也是半斤八兩,没好到哪兒去。多少時候,不是沒有人教導我們,也不是我們沒聽過,但是當我們要做事時,我們還是回到老樣子,還是回到老路。這就是罪性,這就是老我。然而,要如何才能除去我們的老我呢?

就是要來知道神,知道就是認識,由經驗中領悟到, 察覺並看出來,發現並辨明。我們需要這三重的知道,才是真正的知道。

一、知道耶和華是神:Recognition

『求你今日使人知道你是以色列的 神,』

不認識真神的結果,就是會使我們不知道把榮耀歸給真神耶和華,卻把榮耀歸給了偶像假神。一切的偶像崇拜,都是把榮耀歸給了偶像假神。這是對真神最大的羞辱,就好比孩子錯認他人作自己的父親一樣,這讓他真正的父親感到被羞辱。

因此,人生一切智慧的開端,乃是先來認識神。為什麼說,認識耶和華就是智慧的開端,因為這是打開我們智慧的鑰匙,是使我們開始走上人生正路的開端。因此,我們要透過神的話來認識祂,透過啟示來認識祂,透過精力來認識祂。

二、知道神的作為:Observation

『也知道我是你的僕人,又是奉你的命行這一切事。』

我們既然知道神,接著就要來知道認識祂的作為,神透過祂僕人的手所做的一切工作,我們要來知道認識。我們首先要能確認神的僕人,神的僕人不像這世界的英雄好漢,我們無法用世俗的眼光來確認,如果沒有神的靈,我們就無法確認神的僕人。除開聖靈的工作,神的僕人沒有甚麼特別之處,除開神的性情和品格,神的僕人沒有甚麼特別之處。

『人因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,必得先知所得的賞賜;人因為義人的名接待義人,必得義人所得的賞賜。』(太 10:41)

我們若能確認神的僕人,能夠接待他們,就會得著神要給祂僕人的賞賜。

三、知道與神聯結:Connection

『使這民知道你─耶和華是 神,又知道是你叫這民的心回轉。』

知道神,也知道祂的作為,接下來,我們不能轉頭就走,我們要轉向神,要來歸向祂。

『所以你要對以色列人說,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:你們要轉向我,我就轉向你們。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。』(亞 1:3)

知道神、認識神最終的目地乃是要轉向神,乃是要來投靠神。為什麼有人會知道神、認識神之後,卻掉頭轉離開神呢?因為罪,罪使我們不敢靠近神,使我們遠離神。因此,我們要除去罪的攔阻,靠著耶穌的寶血,不是靠著我們自己的行為,乃是靠祂恩典,承認並願意離棄罪,使我們能手潔心清地來就近主。

我們唯有像葡萄枝連於葡萄樹上,我們才能結出果子來,才能有生命的見證。

主啊!我要竭力地來認識祢,知道祢的作為,尊崇祢,敬拜祢,連結於祢。

 

Rev. & Dr. Andrew Tsai 蔡恩惠牧師
Bread of Life Christian Church in San Diego
4-D Life, Devotion, Discipleship, Dedication, Destiny
Fulfill God’s Purpose in People’s Life